28 歲王小姐,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近半年來,她的雙前臂及腰側反覆出現劇癢及乾燥脫屑,常因夜間搔抓影響睡眠。就診時可見患處紅疹、抓痕並伴有少量滲液。經辨證,王小姐屬「脾不化濕」兼「肝鬱氣滯」證型,脾虛濕盛使皮膚滲液、炎症反覆,情志壓力造成肝鬱氣滯、心神不安,影響夜間睡眠並加重抓癢循環。
此個案在治療上採用「健脾益氣、化濕運脾」的內治方藥,如黨參、白朮等健脾化濕藥材,加少量黃芩、黃連清熱,並佐以防風等祛風止癢。為改善夜間失眠,另加柴胡、香附疏肝解鬱,配合酸棗仁、合歡皮等養心安神藥物。
在外治法方面,針對局部紅疹、滲液及劇癢,運用金銀花、苦參等清熱利濕藥材煎湯進行熏洗。並配合每週兩次針灸,取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促進經絡氣血運行、穩定免疫功能。
經三週療程,王小姐夜間搔癢與睡眠改善,患處紅腫滲液消退、乾裂狀況也獲得舒緩。情緒更穩定,工作壓力漸能調適。她在日常保養中也注意規律作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過度抓撓,進一步鞏固療效。
西醫觀點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核心在於皮膚屏障功能受損與免疫失衡,尤其是 Th2 型免疫反應亢進所致。治療上,以保濕為基礎,可搭配外用類固醇、局部免疫抑制劑、濕敷或漂白水浴等局部方式,若病情較重,則可考慮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或光照療法。
在中醫領域,異位性皮膚炎可歸屬於「濕疹」、「四彎風」或「血風瘡」等範疇,臨床辨證多圍繞「脾不化濕」與「燥邪傷津」。由於部分患者的腸道通透性與皮膚屏障皆受損,中醫會強調健脾益氣、化濕運脾,以改善水濕代謝和免疫狀態。若皮膚乾燥破裂,則需養陰潤燥,濕熱較重或兼風邪者,可加用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之方。外治法包含中藥熏洗、濕敷等,可減少炎症、舒緩刺癢。此外,現代研究也指出補充益生菌有助於增進腸道防禦力,與中醫調理腸胃、平衡全身之理念相呼應。
為了減少復發與降低不適,衛教與日常護理至關重要。首要是維持皮膚清潔與保濕,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宜過長(約 5~10 分鐘),選用溫和、低刺激的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搓洗。洗完後應趁皮膚還微濕時,立即塗抹保濕乳液或軟膏,視皮膚乾燥程度或季節變化調整保濕品種類。若搔癢,建議用拍打或冰涼保濕霜替代抓撓,並保持指甲整潔,夜間可戴純棉手套以免睡夢中無意識抓傷。穿著方面,宜選擇寬鬆、柔軟、透氣的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環境部分,室內濕度維持在 50~60%較為適宜,並盡量避開易誘發過敏的塵蟎、寵物毛屑或花粉等。
Copyright © 2023 Taoyuan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on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ed by Gather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