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中醫藥的關係可說是源遠流長,從文字上來說「醫」的下方就是一個「酉」字,在古代即代表酒的意思,而在周朝時就已有使用醫酒治療的紀錄,而戰國到秦漢時期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裡更是有許多關於酒製作、服用、毒性功效的記載。
然而這裡說的酒究竟是甚麼酒呢?既不是葡萄酒,也不是現在常喝的啤酒,而是指黃酒,是使用稻米及麴菌等材料製作而成的釀造酒,和白酒、高梁、威士忌、伏特加等須經蒸餾濃縮烈酒不同,其酒精濃度較低,因此適用範圍也比較廣,可作為飲用、料理用、藥用等,在臺灣較常見的釀造酒與黃酒較接近的應屬於米酒。
酒在中醫藥的治療當中扮演許多角色,有些中藥需要用酒炮製降低寒性及使藥力可以到達四肢或頭面部,如常見的大黃、黃芩、黃柏等;另外有些中藥方劑在煎煮的時候同時會搭配酒,使有效物質可以被溶出,如滋陰補氣的炙甘草湯,就以七升的水與八升的酒共同煎煮,不過其酒精在煎煮過程中多已揮發,因此不必擔心吃中藥的同時會攝取過多酒精。
平常飲酒的話,也有許多中藥可以幫助減緩宿醉症狀,如常見的葛根葛花、薑黃、牛樟芝等,但都是以延緩酒精吸收、緩解宿醉不適以及保護肝臟功能為主,對於提高酒量、千杯不倒的幫助有限,尤其臺灣有所謂「醉酒突變基因」(即乙醛脫氫酶的結構發生變化,會使酒精代謝後的乙醛產物不易分解,出現臉紅、頭痛等症狀)的人比例約占總人口的45%,因此喝酒的量會降低許多,如果以解酒為目的的話,需要喝大量的水並有足夠時間使肝臟自行代謝。
那臺灣人每天適合的飲酒量是多少呢?根據衛服部目前最新的飲酒指引,如果可以的話應盡量避免喝酒,但需要或想喝酒的話,適量的標準是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以下圖表為衛生福利部公告各種酒類每日建議飲用量:
Copyright © 2023 Taoyuan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on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ed by Gather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