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內科

你也睡不好嗎?從中西醫角度談「失眠」

2025/11/10

在燈火通明的夜晚,你是否也常翻來覆去、輾轉難眠?根據調查,台灣每十個人就有一位長期失眠,失眠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睡不好不只是精神差,還可能增加高血壓、憂鬱症、糖尿病等疾病風險。今天,我們就從中醫與西醫的角度,帶你了解失眠的成因與解方。

西醫怎麼看失眠?

西醫將失眠定義為:一週至少三晚無法入睡或容易醒來,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嚴重者會影響白天生活與工作表現。

導致失眠的常見原因包括:

  1. 壓力過大、焦慮、憂鬱
  2. 生活作息混亂(例如輪班工作、睡前滑手機)
  3. 咖啡因、藥物、慢性疼痛

治療上,醫師可能會依情況開立短期安眠藥,幫助穩定睡眠,但長期依賴藥物可能有耐藥性與副作用。因此現在也非常鼓勵使用「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這種心理療法,來改變對睡眠的負面想法、調整作息,達到真正改善。

中醫怎麼看失眠?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晚上是「陰」的時刻,身體應該休息、進入修復。但若心神不寧、陽氣浮越,就會「夜不能寐」。

常見的失眠體質包括:

  1. 心脾兩虛型:睡睡醒醒、多夢、健忘、容易疲倦
  2. 肝火上炎型:徹夜不眠、情緒起伏大、容易煩躁、口苦口乾
  3. 陰虛火旺型:心煩不眠、手心腳心灼熱、口乾、耳鳴
  4. 肝氣鬱結型:入睡困難、睡前思慮多、全身緊繃無法放鬆

治療上,中醫會依照體質調配中藥,也會搭配針灸幫助安神助眠。此外,飲食調養也很重要:避免晚餐吃太飽、避免咖啡與刺激物,睡前泡腳拉筋都有助於入眠。

中西醫聯手,助你夜夜好眠

在臨床上,常看到患者一開始因焦慮失眠,吃了安眠藥雖然睡得著,但睡眠品質不佳,或是睡醒還是累。當加入中醫調理體質後,不但漸漸減少對藥物的依賴,白天精神也變好了。其實中西醫並不衝突,西醫在急性期穩定症狀快速有效,中醫則擅長從體質調養、情緒平衡著手,長期幫助維持睡眠品質

給失眠者的5個建議

  1.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時間上床與起床
  2. 睡前放鬆:可以聽音樂、泡腳、冥想
  3. 遠離3C:睡前1小時避免手機與電腦
  4. 避免過度午睡:白天睡太多也會影響夜晚睡眠
  5. 按摩寧心安神的穴道:例如內關、神門、腎關、太衝等
每個人的睡眠問題背後都有一段身心故事。無論你是剛開始睡不好,或已經失眠多年,中西醫的智慧都能為你找到合適的出路。讓我們一起走向「睡得好、活得好」的健康人生吧!

青溪風澤中醫診所 何明蓉醫師

⇑ 點選查詢醫師個人專長資訊

返回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