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內科

中醫治療大腸急躁症

2024/06/24

什麼是大腸急躁症?
     腸躁症是腸胃科常見的的症候群,是一種長期的功能性腸蠕動障礙,其特徵是腹部的疼痛或絞痛合並腸道功能的改變─包括腹脹、腹鳴、腹瀉、便祕、腹痛、 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

 大腸急躁症的可能原因

     傳統上,腸躁症被認為是因內臟過度敏感以及腸道蠕動異常(可能便秘或是腹瀉)的狀況,除此之外,心理社會因素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腸道內物質的刺激或是曾經感染後腸道功能的改變也是促成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腸道與腦神經關聯被廣泛討論,其中,對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關係的研究被視為解決許多腸胃道慢性病、中樞神經問題、身心疾病及風濕免疫疾病的關鍵。許多研究主張腸躁症(IBS)是因腸道激躁(irritable bowel)與腦激躁 (irritable brain)的綜合結果,而壓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發現在 12 週的認知行為療法後,腸躁症患者的身心症狀減輕,對腸躁症的敏感度也降低。神經內分泌研究也顯示,憂鬱症與腸躁症的致病機轉有重疊之處,有相同的路徑。

大腸急躁症的診斷標準

  1. 使用Rome IV criteria
主要症狀 次要症狀(至少符合兩項)
症狀在6個月前開始,過去3個月內有反覆腹痛(至少每星期出現1天),且包括兩項合併症狀。  1. 解便後腹痛緩解
2. 解便頻率改變
3. 糞便型態改變
  1. 病人需排除以下狀況:   
    ≥ 50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明顯腸胃道出血(黑便或血便)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史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灶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腸躁症症狀與分類

      長期、反覆性的功能性腸道異常,包含腹痛、 腹部不適、腹脹及排便失調,解便形態依據Bristol Stool Scale,可再分為四種亞型。
(1)Bristol Stool Scale (BSS)

本 圖 引 用 自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ristolStoolChart_(cropped).png

(2)腸躁症的亞型有四種

亞型

糞便型態
便秘型(IBS-C) ≧ 25% 的糞便為塊狀
<25% 的糞便為軟便。
( BSS Type 1、2)
腹瀉型(IBS-D) ≧ 25% 的糞便為軟便
<25% 的糞便為塊狀 。
(BSS type 5、6、7)
混合型(IBS-M) 症狀同時包含便秘和腹瀉,
兩者各占約25%以上的比例。
未分類型(IBS-U) 不正常型態的糞便量不足,
無法符合其他分類

中醫論點

     大腸激躁症被歸類在歷代中醫典籍中可歸屬於「腹痛」、「泄瀉」、「便秘」、「滯下」、「鬱症」等範疇。在中醫五臟六腑裡,跟「肝、脾」兩臟最為相關,若長時間腹瀉,時間久後也會影響到中醫五臟六腑裡的腎虛。中醫概念中的「肝」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緊張壓力會造成「肝鬱」進而影響腸胃(脾)的機能;飲食過於油膩、重口味等、三餐無法定時定量攝取食物,也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及腸胃蠕動的功能(脾虛),反映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則表現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大腸激躁症在中醫中主要病機分為肝鬱脾虛、脾胃虛弱與脾腎陽虛,其中以肝鬱脾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證型,不同證型皆各有相應之治療方藥。

肝鬱脾虛
現為腹痛、兩脅脹痛、打嗝、腸鳴,解便後痛減,糞便形態為腹瀉型或者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患者常因精神壓力而加重。於女性常兼見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等。

脾胃虛弱
表現為食慾不振,吃一點點就容易脹氣,面色萎黃,常感身體疲倦無力,糞便形態常為軟便或腹瀉型,若吃到油膩食物更容易加重腹瀉程度,且在大便中可見未消化食物。

脾腎陽虛
大便次數增多時溏時瀉,常在清晨或黎明前容易腹部絞痛而腹瀉,容易怕冷,面色淡白,小便清長,夜尿頻多。

日常生活保健

  1. 飲食習慣與內容
    三餐要定時定量,讓胃腸的生理時鐘回復規律,每餐大約7-8分飽即可,避免光顧吃到飽餐廳,以免一口氣吃太多而增加胃腸負擔。
    便祕型患者要食用纖維較多食物,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腹瀉型則減少纖維和乳糖、果糖、山梨醇等糖類。
  1. 規律作息,多運動,適度壓力處理
    無需過度緊張與憂慮,培養舒壓的興趣。
  2. 低FODMAP飲食:(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可發酵性的寡糖、雙糖、單糖以及多元醇)
    FODMAP是指存在於天然食材或食品添加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或稱發酵性碳水化合物。當攝取過多時,因其無法在小腸被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帶入水分、造成腹瀉;一旦經過腸道細菌發酵,會產生氣體並引起腹脹、腹痛。

Q: 哪些食物含有FODMAP?
F- Fermentable (發酵性):指一群無法被消化、或被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會被腸道的細菌發酵產生氣體。
O- Oligosaccharides(寡糖/如果聚糖及半乳糖寡糖)小麥、裸麥、大麥、韭蔥、紅蔥頭、蔥白、大蒜、朝鮮薊、豆類等。
D- Disaccharides(雙糖/如乳糖:牛奶、奶粉、優酪乳、卡士達、冰淇淋等。
M- Monosaccharides(單糖/如果糖):蜂蜜、芒果、西瓜、蘋果、梨、無花果、玉米糖漿等。
P- Polyols(多元醇/如山梨糖醇和木糖醇):蘋果、梨、油桃、李子、白花椰菜等。

(圖片摘自: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協會。)

  執行FODMAP計畫步驟:

第一階段完全執行低FODMAP飲食 (Low FODMAP Diet)
此階段必須完全去掉高FODMAPs的食物,約2~6周,只能吃低FODMAP的食物。

第二階段:重新引進期 (FODMAP Reintroduction)
由於對每種食物的耐受度因人而異,故接下來花6~8周的時間,將前述FODMAP中五種分類的食物(即含果糖、乳糖、果聚糖、半乳寡糖、多元醇的五類食物)慢慢重新引進飲食中,測試每個人的耐受度。

第三階段:個別化時期 (FODMAP Personalization)
最後建立個人化的飲食菜單,避開自己較無法忍受的食物。

臨床上可以透過將FODMAP食物「排除」和「再導入」的步驟,有效找出使症狀惡化的食物,了解患者對該食物的容忍度(份量)。

 

內壢仁心堂中醫診所 劉欣怡醫師

⇑ 點選查詢醫師個人專長資訊

 
返回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