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內科

中暑與熱衰竭

2025/07/14

炎炎夏日,您是否曾感到頭暈、全身無力,甚至昏昏沉沉?在台灣這樣高溫潮濕的環境,熱傷害是夏季常見的健康威脅。若不及時處理,嚴重可能導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了解熱傷害的症狀及處理方式,掌握中西醫的防護智慧,是我們平安度夏的關鍵!

     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來散熱,而產生各種不適症狀的統稱。主要可分為熱衰竭和中暑兩種,熱衰竭若處理不當,可能會惡化為更嚴重的中暑。

熱衰竭通常是因劇烈運動或酷熱環境導致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影響心血管系統正常機能。主要症狀包括:頭暈、頭痛、無力虛弱、大量出汗、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噁心嘔吐、肌肉抽筋。

中暑是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體溫調節機制已完全失控,並伴隨中樞神經系統受損。

關鍵症狀有三:核心體溫超過攝氏 40 中樞神經異常(意識不清、甚至昏迷或抽搐)皮膚因無法出汗而呈現乾燥發紅。若延遲治療,中暑的死亡率可高達五至七成。當發現有人出現熱衰竭或中暑症狀時,應盡快為患者降溫。持續往患者身上灑水並搧風,或將冰冷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等大血管流經處。勿使用冰水或酒精擦拭身體,可能導致毛孔收縮反而阻礙散熱。退燒藥對熱傷害引起的高燒是沒有幫助的。如果患者意識清楚,可以補充稀釋的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冷開水。若患者出現中暑症狀,應毫不猶豫地立刻邊降溫邊撥打119送醫

     中醫將熱傷害稱為「暑邪」入侵。根據病因和症狀,又分為「陽暑」和「陰暑」。陽暑多因長時間在高溫烈日下勞動,出汗過多,耗損人體氣與津液所致。症狀為身熱、大汗淋漓、心煩、口渴、甚至昏迷抽搐。陰暑因夏天貪圖涼快,猛灌冰水、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大汗後立即沖冷水澡,導致體內暑熱被「悶住」無法排出。症狀為怕冷、發熱卻不流汗、身體重而痠痛,甚至腹瀉、腹痛、胸悶、嘔吐。頻繁進出冷熱環境者、熬夜或更年期障礙者是高危險群。中醫在治療暑症上,會透過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氣陰兩傷、化濕祛暑、散寒止瀉之方藥來治療症狀。也有獨特的外治法例如刮痧與推拿。刮痧可擴張體表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祛暑泄熱、疏通經絡的目的。兒童可使用較溫和的推拿。刮痧時應避免電風扇或冷氣直吹,以免風寒入侵若有頭痛或噁心,可按摩內關、神門等穴位緩解不適症狀

     夏季適時補充水分,並做好防曬。若需長時間在戶外,務必適時找陰涼處休息。保持室內空氣對流,建議將空調溫度設定在攝氏 26-27 ,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飲食少吃油膩或辛辣之物,並節制冰品的攝取。若出現頭暈、耳鳴、眼花、出汗過多、注意力不集中等輕微中暑前兆,應立即至陰涼處休息並補充水分和鹽分。一同清涼、健康地度過炎炎夏日吧!

青埔風澤中醫診所 張又文醫師

⇑ 點選查詢醫師個人專長資訊

返回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