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社團法人桃園市中醫師公會維護
關於本網站
服務項目
衛教導覽
婦科
內科
兒科
針灸科
傷科
影音專區
其他
醫師/院所搜尋
聯絡我們
衛教專欄
針灸科
首頁
>
衛教專欄
>
不可小覷的產後骨盆痛,中醫教你坐好月子
不可小覷的產後骨盆痛,中醫教你坐好月子
2024/01/09
產後女性經歷許多身體上的變化,「
產後下背痛
」是許多新產婦必經之路,傳統觀念常會歸咎於月子沒做好,打無痛分娩造成。但事實上,有些女性在
懷孕中後期
就開始出現下背痛,這說明產後下背痛的成因,和孕期的身體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懷孕期間身體會釋放
鬆弛素(relaxin)
,增加結締組織及韌帶的彈性,好預留胚胎長大的空間。將近半數以上的孕期婦女都會經歷骨盆帶疼痛(Pelvic girdle pain),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薦髂關節痛
(sacroiliac pain)及
恥骨聯合痛
(pubic symphysis pain)。其中七成左右的骨盆帶疼痛在產後三個月恢復,但仍有三成的產婦持續為骨盆帶疼痛所困擾。慢性骨盆疼痛造成女性無法順利回到職場,或者全職媽媽無法全心照顧新生兒。
因為結締組織的張力下降,隨著胚胎及子宮增大,薦骨和髂骨容易反覆摩擦碰撞,造成關節交界處發炎,此外恥骨聯合處也因腹部撐開的張力而造成關節面發炎,因而產生生骨盆帶疼痛。典型的疼痛部位分佈於
下背部
,
臀部
,
鼠蹊部
,
恥骨聯合
,
單側/雙側薦髂關節
。(詳見上方示意圖)
現代醫學觀點認為孕期鈣質流失,
產後賀爾蒙變化,孕期體重增加,產後缺乏運動,照顧新生兒的勞動,孕期/產後情緒低落,孕期/產後負重(如:搬重物),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產後骨盆帶疼痛不容易恢復。中醫觀點認為產後多見「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所以產後坐月子調理重在「養血、補腎、調肝」。常用藥材如養肝血的當歸、川芎、何首烏,大補氣的黃耆、紅棗,固腎氣的杜仲、續斷、黑豆、龜鹿二仙膠。大多數的產婦透過營養均衡的飲食及漸進式的核心運動,
都能慢慢恢復骨盆帶的緊緻,回復孕前的狀態。但仍有部分婦女因自身或外源性因素,仍持續經歷骨盆帶疼痛,甚至嚴重的骨盆底韌帶損傷,會出現應力性尿失禁的情形,也就是在搬重或咳嗽,腹腔有壓力時會產生漏尿。對於這些女性,中醫藉由
內科調理
、
針灸減壓
、
傷科整復
,能有不錯的療效。
中醫治療產後下背痛常用穴位有:八髎穴、秩邊穴、腎俞穴、大腸俞穴。能治療到薦髂關節及下背肌肉群,以達到減壓止痛的效果。
除了針刺治療外,「丹田灸」及「雷射針灸」也能有效改善骨盆帶的血液循環,加速骨盆腔支撐力的修復,進而治療恥骨聯合痛或產後漏尿的問題。
產後骨盆校正也是很討論度很高的話題,很多產婦期待藉由整復就能瘦下半身。實際上依據臨床經驗,規律的運動習慣維持核心肌群肌力,並且減少不良姿勢(如:蹺腳、盤腿、側/趴睡))才是長久維持體態的關鍵。一般建議自然產婦女,可於產後第2-3週進行中醫傷科治療;剖腹產則是建議滿月後、手術傷口恢復良好且不會疼痛,再進行傷科治療。中醫傷科矯正骨盆建議找合格並有經驗的中醫師,骨盆調理後可規律進行凱格爾式運動訓練核心肌肉,另外適度減重,並注重良好的姿勢,才能發揮最大的成效。
南竹風澤中醫診所 吳多加院長
⇑ 點選查詢醫師個人專長資訊
返回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