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兒科

小兒遺尿

2024/07/08

    小兒遺尿又稱尿床,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證。嬰幼兒時期,由於形體發育未全,臟腑嬌嫩,「腎常虛」,智力未全,排尿的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學齡兒童也常因白天遊戲玩耍過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發生遺尿者,均非病態。

  1. 現代醫學認為造成小兒遺尿常見的因素如下
    1. 成熟度:小兒尿床的現象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行減少,研究也發現,有語言和動作發展遲緩的小孩比較容易尿床。
    2. 遺傳因素:研究調查發現,若父母皆有尿床病史,小孩會尿床的比例是77%;若父母一方有尿床病史,小孩尿床的機率為44%;另一調查發現,如果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會尿床,另一個也尿床的機率占68%,但異卵雙胞胎均尿床的機率只有36%。
    3. 功能性膀胱容量較小:有研究發現會尿床的小朋友,每次解尿的尿量較一般小孩為少。
    4. 夜間多尿:最常造成夜間多尿的原因是晚上喝太多水,導致夜晚尿液增多,若未適時起床排尿,就會尿床。
    5. 膀胱過度活動:一般認為小兒尿床和其膀胱活動太過有關,但有研究發現,尿床病童的膀胱活動度和一般小孩在平時並無差別,只有在要排尿的時候,膀胱活動度才會比較高。
    6. 睡眠問題:以往認為尿床和病童睡得太熟有關,確實也有研究證實此一論點,但有篇針對嚴重尿床兒童(1星期尿床超過5次)的研究發現這些小孩反而睡眠較淺,只是在該排尿時沒有醒來去解尿,所以會尿床。
    7. 心理因素:有學者認為尿床和心理因素有關,可能是退縮的表現或想引人關懷。然而,是不是單純的心理因素所致,仍待進一步研究。
    8. 大小便訓練:有研究發現,較早開始訓練大小便的小孩,之後尿床的機率較低。其中還包含其他因素,例如可能是父母小時候很早便能控制排尿,所以也較早要求小孩自我控制大小便。
    9. 疾病或異常:泌尿道感染、解剖構造異常、腎臟病、糖尿病、尿崩症、便祕、大便失禁、睡眠障礙或蟯蟲刺激等原因,也經常會造成尿床,臨床診斷時必須先排除這些可能性。
  2. 檢查原則
         中醫評估的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尤以問診為要,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也可協助診斷。實驗室檢查以小便檢查最為重要。血液學的檢查,有必要時才做即可,影像學檢查也是有必要再檢查,常做的有腎臟及膀胱的超音波檢查、VCUG、泌尿道動力學檢查、膀胱鏡檢查、核磁共振及核子影像檢查。
  3. 臨床診斷
    1. 發病年齡在3週歲以上
    2. 睡眠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天發生尿床,甚則每夜遺尿數次者。
    3. 實驗室尿液常規檢查及尿液培養無異常發現。
    4. X-ray檢查,部分患兒可發現隱性脊柱裂,或作泌尿道造影可見畸形。
  4. 中醫病因病機
       遺尿的發病機制雖主要在膀胱失於約束,然與肺、脾、腎功能失調,以及三焦氣化失司都有關係。其主要病因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肝經濕熱。
  5. 中醫治療
       本病治療,虛證以溫腎固澀,健脾補肺為主;實證以瀉肝清熱利濕為主,配合針灸、雷射針灸、外治等法治療。

    1. 腎氣不固
      症狀:
      睡中經常遺尿,甚者一夜數次,尿清而長,醒後方覺,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軟,智力較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則:溫補腎陽,固澀小便。
    2. 脾肺氣虛
      症狀:
      睡中遺尿,少氣懶言,神倦乏力,面色少華,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細少力。
      治則:益氣健脾,培元固澀。
    3. 肝經濕熱
      症狀:
      睡中遺尿,尿黃量少,尿味臊臭,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間夢語磨牙,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
  6. 針灸治療
    1. 體針刺百會、關元、中極、三陰交。
    2. 針刺夜尿點(在小指掌面第二指關節橫紋中點處)。
    3. 耳針主穴:遺尿點(在腎點與內分泌點間,食道點下方)。
    4. 灸法:取關元、氣海、足三里等穴。
  7. 臨床病例分享

許*琪 女 8歲 病例號87*03

109年3月10日門診

症狀:睡中小便自遺,一週2-3次,鼻塞,鼻流清涕,早晚咳嗽,便溏。 舌淡,苔薄,脈細少力。

辯證:脾肺虛寒

數週後又回診,父述服藥後鼻過敏改善,遺尿好轉很多,近日遺尿又發生一次,希望再服藥。

     中醫對小孩尿床有很好的治療藥物,除了加強膀胱的控制力以外,大腦其實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從大腦及膀胱這兩部分著手,主方可選桑螵蛸散、桂枝龍骨牡蠣湯、金鎖固精丸之類,以小孩遺尿等同於大人遺精的原則治療。藥物選擇以安神定志、通竅入腦、補益收攝之類為原則。相信在專業的中醫師幫助下,可以讓患者恢復健康,重拾自信。

仁人堂中醫診所院長 裘惠萍醫師

⇑ 點選查詢醫師個人專長資訊

 

返回衛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