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來與特色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通常落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意指當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清明節氣便正式開始。
清明的名稱來自於「萬物潔齊而清明」,此時天地間陽氣漸盛,草木欣欣向榮,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清明節氣也與掃墓祭祖的清明節相重合,是中華文化中極具意義的時刻,不僅是慎終追遠的時機,也是與大自然親近的好時節。
清明節氣的天氣特性
清明時節,台灣的氣候逐漸回暖,但降雨增多,空氣濕度較高,俗語「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是對此時氣候的生動描述。此時天氣變化不穩定,乍暖還寒,容易出現春季感冒、過敏、消化不良等問題。
此外,台灣地區的清明節氣常伴隨「春雨」,對於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來說,容易誘發不適。而南部地區則可能出現溫度驟升、濕熱的狀況,讓人感到悶熱不適。因此,如何在此時調養身心,順應節氣變化,成為重要的養生課題。
清明節氣的養生原則
清明屬於春季仲春與暮春的交界,中醫認為此時應順應春天的升發之氣,適當早睡早起,以保持精神充沛。可以多進行戶外活動,如踏青、賞花、登山等,讓身體吸收陽光,幫助陽氣生長,促進氣血流通。但應避免過度勞累,春天陽氣升發過快,易導致「肝氣過旺」,影響情緒,出現煩躁、易怒、焦慮等狀況。因此,可以透過靜坐、瑜伽、深呼吸等方式來舒緩心情,達到身心平衡。
清明時節降雨頻繁,空氣濕度高,容易讓人體受「濕邪」影響,導致身體沉重、四肢倦怠、消化不良、胃口不佳等問題。因此,應避免穿濕衣、久坐潮濕之地,並保持居家環境通風乾燥。此外,睡前可以泡腳,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祛濕暖身。
清明時節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過於油膩或辛辣刺激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功能。多食用時令蔬菜、穀類,減少生冷的飲食如生菜、水果造成脾胃濕氣加重。適量飲用溫熱湯品,如薑湯、蔬菜湯、雞湯,可健脾開胃,減少體內濕氣堆積。
清明節氣的食療推薦
綠豆與薏仁皆屬於清熱利濕的食材,適合清明時節容易疲倦、食欲不振者食用。綠豆能清熱解毒,而薏仁則有助於健脾祛濕,適合台灣南部氣候較為悶熱者食用。若腸胃容易脹氣消化慢、手腳容易冰冷者,應避免這類食物。
春天是養肝的季節,菠菜富含鐵質與葉酸,有助於補血,而豆腐則富含蛋白質,可滋潤肝臟,適合春季養生。做法可菠菜汆燙去除草酸後,與豆腐、薑絲、枸杞一起燉煮,調味即可。
春天容易肝氣鬱結,影響情緒,青蔥味辛,能發散肝氣,蛋則富含蛋白質,有助於修復身體,兩者搭配可緩解春季倦怠與情緒不穩。
清明時節濕氣重,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腹脹、倦怠等症狀。四神湯以山藥、蓮子、芡實、茯苓為主要食材,具有健脾祛濕、促進消化、增強體力的作用,適合體質濕重、消化不良的人食用。這道湯品溫和滋補,適合全家大小飲用,特別適合春季濕氣較重時作為日常保養。
Copyright © 2023 Taoyuan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on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ed by Gathering Design